“腰部的创造者,最容易受AI影响”这个观点,我一直觉得有点不对劲,今天终于有点相通哪里不对劲了。
一、为什么很多人认可这个观点?
1、他们可能是这么分析的
“有了AI,及格线以下的人,似乎可以干到及格线,实现了质的飞跃;而头部的人,可以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,更好更快实现自己的想法。
唯独是腰部的人,不上不下,尴尴尬尬,处境最危险。”
2、这段分析的不靠谱之处在哪里?
这段分析,想想似乎有点道理。但仔细想想,会发现她更适合二维世界里的玩贪吃蛇游戏。
可惜现实世界不是二维游戏,早在互联网时代马化腾就曾说过:
“这个新时代,不再信奉传统的弱肉强食般的「丛林法则」,它更崇尚的是「天空法则」。
所谓「天高任鸟飞」,所有的人在同一天空下,但生存的维度并不完全重合,麻雀有麻雀的天空,老鹰也有老鹰的天空。
决定能否成功、有多大成功的是自己发现需求、主动创造分享平台的能力。”
二、先说个反直觉的现象
很多腰部创造者,早已因 AI 而受益
1、在抖音上,腰部创作者也很赚钱
2021年前后,我有浅度参与过部分“抖音商业IP”的打造,真正见过一些腰部创作者赚到钱。
现在去微信上搜我的名字加“抖音商业IP”,应该还能搜到几篇文章。那么,为什么这些腰部创作者也能赚到钱呢?下面这段话,能解释一部分原因:
“如果马云在做生意方面可以打 100 分的话,那他只会带着 90 分以上的企业家去做生意,那 90 分以下的人怎么办呢?80 分的人,去跟 90 分的人学;70 分的人,去跟 80 分的人学;60 分以下的,去跟 70 分的人学…..
这不是骗人,这是市场中价值流动的事实。因为 90 分的人,时间很值钱。如果你让他教60 分的人,一定要一次教很多人才能获得匹配的收入,比如得到的专家,一堂课卖 99、199,可以卖很多份。
但如果 60 分的人,不满足于听课,需要有人带着干呢?90 分的人能带这么多人吗?不能。
这时候需求就出来了,60 分的人没有 90 分的人带,就需要 70 分、80 分的来满足他的这个需求。
我们没必要、也不可能一开始就成为行业顶尖专家,也不用服务全国人民,只要我们在某一个领域有一点优势,再找到有这一部分特定需求的用户,能够服务好他们,就足够了。”
2、更重要的原因,其实是AI
虽然 70 分可以教 60 分,60 分可以教 50 分。但凭什么“只要我们在某一个领域有一点优势,再找到有这一部分特定需求的用户,能够服务好他们,就足够了”呢?
因为有推荐算法,因为大数据真的会把我们这些腰部创作者的内容,推荐给真正需要他的人。是推荐算法,让更多人有机会只要有1000 名铁杆粉丝就能养活自己。
再举个极端点的例子,论搞笑,小杨哥不可能有周星驰搞笑,甚至连开心麻花的门槛都够不上,但有了推荐算法和短视频,他的搞笑内容可以被更多人看到,如今就有了名震安徽的“三只羊”。
当然,你可以说,推荐算法的AI,和 ChatGPT 这一波的生成式AI,是两种不同的 AI。行,我们接下来,再聊聊生成式AI。
三、生成式AI,也在持续造福腰部创作者
就在这几个月,我就看到了很多腰部创作者因生成式 AI 而受益,下面举两个例子。
1、生成式 AI ,让腰部创作者更具独创性
很多创作者吐槽,AI 生成不出有独创性的好东西,然后就不进一步研究生成式 AI 了。
但我也见过一些聪明的创作者,自己创作完了,也找生成式 AI 创作一波。
如果 AI 输出的结果,跟自己写的相似度较高,那么就说明还是有点套路化,还有进一步原创的空间。
而进一步原创的思路,也可以让 AI 来更快更好地激发。
2、生成式AI,腰部创作者有更多机会被看见
有生成式 AI 之前,更容易被看见的创作者,往往是那些名气大或者数据好的。
但坦白讲,名气好不等于不会扑街,一众流量明星的票房滑铁卢就能说明问题;而数据好,有时候只是因为迎合了平台,或者干脆就是刷出来的量。
那当时为什么不能基于内容质量本身让更多人被看见呢?因为对不起,C 端的消费者和 B端的采购者,都没那么多时间去看海量的内容。
因为没有名气、没有数据,很多“金子”就被埋没了地下,没了发光的机会。
现如今,在生成式 AI 的辅助下,很多普通人用 AI 辅助筛选哪些内容值得读,于是更多内容被适合他们的人看到了;
部分采购者终于不再受限于内容的数据和创作者的名气,而是可以腾出手来,直接基于内容的闪光点去采购更值得的内容。
———
我坚信,有了生成式 AI 的辅助,更多中腰部的创作者,因为有更多机会被发现,因为有更多机会被赋能,将会快速成为更多垂直细分领域的头部创作者。
生成式 AI 带来的,不止是头部创作者的强者恒强,也不止是底部创作者的爬上及格线,更是腰部创作者们蓬勃发展,带来的各个细分品类的空前繁荣。
李彬:有同感!我就是这样的腰部,也能抓住一些机会。不过这些机会可能是头部看不上的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