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洋淀水域面积366 平方公里(水面大沽高程10.5米),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。南距石家庄189 公里,北距北京162公里,东距天津155 公里,是京津冀腹地。白洋淀水域辽阔,烟波浩淼,势连天际,淀区被39个村落、3700条沟壕、12万亩芦苇分割成大小不等、形状各异的143 个淀泊,被3700多条沟濠连接,淀淀相通,沟濠相连,形成巨大的水上迷宫。注意:上面的366平方公里是白洋淀水位最高的时候测量的结果,水位低的时候,白洋淀也就100多平方公里。
白洋淀位于保定境内的安新县,是国家重点旅游区和开放区,5A级旅游景区。水域面积366 平方公里,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。南距石家庄189 公时,北距北京162公里,东距天津155 公里,是京津冀腹地。
白洋淀水域辽阔,烟波浩淼,势连天际,总面积366 平方公里,淀区被39个村落、3700条沟壕、12万亩芦苇分割成大小不等、形状各异的143 个淀泊。白洋淀有143 个淀泊,被3700多条沟濠连接,淀淀相通,沟濠相连,形成巨大的水上迷宫。淀区景色秀丽,物产丰富,一年四季,景随时移。春季,水域清澈,烟波浩森,芦苇翠绿,一片勃勃生机;夏季,莲菱蒲苇随风摇曳,满淀荷花盛开,湖内白帆点点,使人暑意顿消;秋季,白洋淀天高气爽,气候宜人,鱼跳水面,蟹肥味香、鱼船队队、捕捞繁忙;冬季,白雪皑皑,冰封大淀,一派北国风光,各种冰床穿梭往来,如同燕子在空中飞翔,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滑冰场,可任自由驰骋。
白洋淀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,由湖而陆的反复演变而形成的,现在的水区是古白洋淀仅存的一部分,上游九河、潴龙河、孝义河、唐河、府河、漕河、萍河、杨村河、瀑河及白沟引河,下通津门的水乡泽国,史称西淀。到明弘治(公元1488年)之前已淤为平地,地可耕而食,形成九河入淀之势。以后人们看到淀水“汪洋浩淼,势连天际”,故改称白洋淀。对白洋淀的形成还有美丽的传说。相传很久以前,一个中秋夜晚,嫦娥仙子偷吃仙药,身不由已,飘飘然离开月宫,就在她将要落入凡间的一瞬间,猛然惊醒,这一惊非同小可,随身宝镜落入人间,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 块,形成现在的143 个淀泊。
白洋淀历史悠久,早在新石器石代,淀区的西部、南部(今安新县的留村、梁庄)就有人类活动生存。春秋、战国时期,淀区分属于燕、赵统辖,以易水长城(今安新县北堤)为界,南葛城(今安州镇)属赵、北浑泥城(今安新镇)归燕,故今日淀区有“燕南赵北”之说。也正是这横跨燕赵的活土,以其特有地理风光,政治、军事地位,为历代所重视,令骚客咏叹。宋代,六宅使何承矩在淀区筑堤贮水,引水灌溉建立屯田防线。北宋名将杨延昭曾在此屯兵御辽。元代大儒刘因任教于淀区三台、安州。清代康熙皇帝在淀区端村、圈头、赵北口、郭里口兴建行宫,先后40次来淀区游览围猎。
淀区涉及保定、沧州两个地级市的4 县1 市,占安新县总面积的85%.安新县境内水区人口10万人,36个村四面环水,芦苇年产值4000多万元,是水区人民主要生活来源,鱼类16科54种,最高年产800 多万公斤。以盛产大米、鱼虾、菱藕和“安州苇席”着称。其中,元鱼和桂花鱼中外闻名,被誉为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。开展旅游业以来接待中外游客300 余万人次。每年7 月23日举办“中国白洋淀荷花节”。
白洋淀的苇席以历史悠久、皮白质柔而闻名。传说刘备卖席就是从白洋淀进的货,席种类规格式样繁多,种类有苫垫席、炕席、囤席、包装席等。式样有仓席、桌面席、人字席、十字席等10余种。其中以安州的" 州席" 、关城的" 花边席" 、边村垒头的" 小边席" 最驰名,不仅畅销全国20多个省、市、自治区,还远销日本、意大利、新加坡、加拿大、法国和美国等国。
当地居民除捕鱼、织席外,春挖藕,夏采莲,秋采荷叶、菱角、鸡头米,故有" 日进斗金,四季皆秋" 之称。这里因水鸭繁多而盛产松花蛋,人称" 河北皮蛋" ,已有一百多年的制作历史。它以个大、风味独特和营养丰富而着称。
这里古有“北地西湖”之称,今有“华北明珠”之誉,诗赞“北国江南”,歌咏“鱼米之乡”,是帝王巡幸之所,“荷花淀派”诞生之地,雁翎神兵扬威之处,“小兵张嘎”造就之域。
白洋淀气候宜人,风景绝美,四季竞秀,妙趣天成。春光降临,芦芽竞出,满淀碧翠;每至盛夏,“蒲绿荷红”,岸柳如烟;时逢金秋,芦荡飞雪,稻谷飘香,隆冬时节,坚冰似玉,坦荡无垠。
白洋淀是典型的北方湿地,自古以来就以物产丰富着称。它是鸟的王国、鱼的乐园、多种水生植的博物馆,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。白洋淀游区分六大景区,即鸳鸯岛民俗文化景区、荷花观赏景区、生态游乐景区、休闲娱乐景区、码头观光景区、民俗村观光景区。每个景区各具特色,它们集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为一体,使所有的客人游得尽兴,玩得开心、吃得爽意,住得温馨。
白洋淀地处雄安新区三县,雄县、安新、容城,以安新占据白洋淀绝大部分,素有华北之肾、华北明珠之称。
水深为湖,水浅为泽,白洋淀水深恰好在湖泊与沼泽之间,于是就有了这么个独特的名字。白洋淀水位高时,号称有大小淀泊143块,沟壕3700多条,形成了独特的水路网络。
白洋淀周边人类活动,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,这里既是中国粟作农业起源地之一,又是中国北方最早烧造陶器的几处遗址之一。
宋代,华北内河主干导航线建立起来,白洋淀通河航线向外扩展,逐步形成了航运交通网,明清以后,中国外贸发展,白洋淀又成为著名的内外物资连通之地。
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沦陷,白洋淀水乡人民组织起来,坚持敌后抗战,建立起雁翎队,雁翎队成员多为猎户出身,他们水生土长,人人擅长游泳,熟悉环境,以芦苇为掩护不断袭击日军运送物资的包运船,粉碎了日军利用津保航线运送军火物资的企图,据说是抗日期间唯一令日军束手无策的地方。
白洋淀最早在晋朝时被称为“掘鲤淀”;《水经注》里的,大渥淀、小渥淀;白洋淀,该地水势浩大,风起浪涌,犹如奔跑的羊群,就叫了白羊淀;白洋淀,后来人们看到这里水势汪洋浩淼,势连天际,遂改称白洋淀,一直沿用至今。
进入中国文明史,白洋淀也开始见诸历史记载,白洋淀的名称变了一个又一个,但华北明珠的地位始终没有变过。
因为有水,所以白洋淀区百姓吃的是稻米和鱼,白洋淀地区河海相通,河沟相连,鱼类物产丰富,从唐宋开始,白洋淀就是玉米之乡。
白洋淀当地特色菜就是炖杂鱼,各地的淡水鱼这里都能见到,黄河的鱼,这里有,海河的鱼,这里还有。这说的是从前与海河相通的时候,白洋淀内芦苇众多,围绕芦苇的手工业也是当地重要产业,如今芦苇已经没有要了,白洋淀景区旅游是当地重要的产业。
水势连天,烟波浩渺的白洋淀一度干涸,1988年丰沛的雨量使得白洋淀重新恢复,一直到现在。白洋淀的秀美风光,为世人所知,随着孙犁的白洋淀纪事热销和老电影《小兵张嘎》放映,白洋淀成为著名的观光旅游胜地,并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
2017年4月1日,中国宣布建立雄安新区的千年大计,京雄城际等多条铁路干线开工建设,多家央企学校准备迁入。
同时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也持续得到保护,2011年,大型水生植物恢复到47种,多种曾经绝迹的植物重新出现,白洋淀近年来发现世界濒危鸟类大鸨,野生鸟类总量增加到200种。
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,高起点规划,高标准建设白洋淀雄安新区。部分内容改编自图图是道。
白洋淀农家院住宿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