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小农娃
路边小农娃,背筐握锨把。
街上驴猪粪,弯腰除掉它。
注:诗人记录了生产水平低下的年代,辛勤朴实的小农娃形象,当时的一句俗语:“种地不上粪,等于瞎胡混。”因此,背筐拾粪者,不乏其人。
密缝李
密缝原来缝隙密,出难进易捉鱼器。
李家凭此为生计,人送绰号密缝李。
注:“密缝”是用细竹披儿做成的捕鱼工具,进口是倒须,易进难出,一般下到水不太深的地方,当地人叫“下密缝”.
下卡王
卡线一条长又长,卡头诱饵水中藏。
同行虽众不同利,最数村东下卡王。
注:“下卡”是白洋淀一种捕鱼方法。在一条长长的线上均匀的拴着卡头,卡头上有诱饵,下到水中卡头是合上的,鱼一旦捕食,卡头张开,将鱼嘴卡住。从事此法的人较多。但是往往在同一条河里下卡,有的逮鱼少,有的逮鱼多。诗中说,村东有一王姓,下卡出名技高一筹。
叉晒双
天气晴和鱼晒阳,老双叉晒技精良。
抛叉向上走弧线,正着目标比无双。
注:“叉晒”是白洋淀捕鱼的绝技。鱼在天气晴朗的中午,有时浮出水面晒太阳,这是用鱼叉叉鱼的好时机。但距离太近了,鱼会跑掉。一个叫老双的渔民身怀绝技,他把叉向上射出,叉下落时一叉正着。 |
|
高罩王
水乡渔岛高罩王,淀里罩鱼数他强。
手疾眼快下罩准,几叉便着鱼入舱。
注:“高罩”是白洋淀一种捕鱼工具,专捕大鱼用的, 它比一般“花罩”要大的多,是由竹架用网围成的,下口大,直径五六尺,上口小,高丈余。渔人跟踪鱼的行迹,下罩扣之,然后用鱼叉向罩底叉捣,将大鱼叉上来。村中一王姓,罩鱼技术很高,人称“高罩王”。
放鹰斗
世代放鹰真好手,闻名水寨放鹰斗。
奇兵入水捣江心,潜底鱼虾难逃走。
注:“放鹰”是坐收渔利的捕鱼方法。靠鱼鹰的捕鱼天性,在鹰脖子上系着细绳,略大一点的鱼咽不下去,吐到鱼舱里。村中一个叫“斗”(dǒu)的人,祖传放鹰,远近闻名。
大眼篮
大眼勤操大眼篮,小鱼进出任游玩。
大鱼跟进遭囹圄,擒住便成桌上餐。
注:“下篮”一般捕捉鲫鱼、黑鱼一类较大点的鱼。篮是由苇子劈成的细披儿编成的,眼孔大,小鱼可以自由进出。一个叫“大眼”的人下篮有名,人称“大眼篮”。
篓子张
张虾莫如篓子张,每次鱼虾逮半舱。
又有贤妻摇船助,生活渐渐向小康。
注:“下篓子”主要张(捕、逮之意)虾,也逮小鱼。一般由两人操作,一人摇船,一人下篓。“篓子”是由苇子的细披儿编织成的。村中一张姓,下篓为生,人称“篓子张”。
|
|
罐子刘
罐子透明可张虾,吃完罐头留着它。
代替篓子成本小,刘氏发明为大家。
注:“下罐子”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新法。因罐子是玻璃制的,透明,里面的诱饵更容易被鱼虾看见。用它取代篓子还可降低成本。这种方法首先被一刘姓使用,人称“罐子刘”,后普遍使用.
渔家女
绿水桥边泊满船,渔家小女站船前。
不停叫卖高声喊,清韵随风传港湾。
织席女
素色头巾遮笑脸,姑娘手上苇刀闪。
你追我赶技娴熟,织席抄枚凤翅展。
席子未成像片云,姑娘云上织席纹。
先织淀水千层浪,再织淀上打鱼人。
注:枚,织席前先将芦苇解劈成枚条,即苇披儿,经碾压柔软后方可织用,当地人叫枚子。苇刀,解苇用的小刀。
看堤翁
堤上垂杨镶小河,春风吹过起涟波。
老翁护守河边立,吸着旱烟看鸭鹅。
注:垂杨即垂柳。
河屋夫妇
河屋夫妇耐寂寞,鸡儿鸭女伴孤独。
黎明早起先开圈,放出鸡鸭乱飞舞。
注:河屋,是河堤上盖的小屋子,一般是作看堤用的。此首和上一首都是对堤防看护人员的描写。
|